财务分析是立足于财务资料,利用专业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最后从财务角度做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这里可以看出,财务分析其实是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经验不足,对企业做出错误判断
经验不足并不单指能力不够,可能一位刚毕业的会计硕士写出的财务分析报告还不如一位工作十几年的老会计。这很正常,可能是经验不足问题,将书上学来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就是经验积累不足所致。
老会计在一家企业工作十多年,对企业的文化、领导的做事风格都一清二楚,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切合实际一些。写财务分析时我们要力求客观,但实质上这还是一个主观判断的产物,知识积累不够、工作经验欠缺、业务信息收集不完整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所以建议写财务分析工作最好是兼职人员来做(仅限于国内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另有需求,属特例),大一点的公司找平时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比如做报表编制、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的人都可以。
小一点的公司由主管会计、财务经理自己动手也没问题。这类人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已经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写财务分析通常能做到有的放矢。
客观环境变化影响分析报告的使用价值
有的公司管理层要求财务人员每个月都要提交一份财务分析报告。我认为应结合客观实际来确定是否有这个必要。大多数行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季节性的影响,某个月销售情况好转,某个月销售情况低迷都有可能是季节性因素所致。
生产也有周期性,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通常上市公司四季度的盈利情况都比一季度要好,这是因为一季度是一年生产经营的开始阶段,以发货、铺货、打通渠道为主要目标,未到决算期业绩当然要差一些。
到了四季度就是一年中的决战期,能不能完成业绩拿到年终奖就看这一阶段了,这时所有人都以冲业绩、冲任务为主要目标,业绩当然会好一些。
这些场外因素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所以每个月都写财务分析报告范围过窄,不见得能反映出真实的经营状况。当然,基本的管理报表是要提供的,这类报表应该以生产经营的数据为主,财务指标提供几个关键数据就可以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财务分析报告每季度编写一次,而且每个季度的侧重点应该不同。一季度是一年的起点,主要关注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有序;二季度的半年报是重点,可以说半年度的财务分析报告重要性不亚于年度分析报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总结上半年成果,发现上半年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提示管理层到下半年去解决;三季度分析侧重点应向任务完成进度转移,能否完成预算指标,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四季度还有没有机会完成等等。四季度也就是年度分析报告当然是重头戏,有的企业可能一年就编制一次财务分析报告,力求完整、面面俱到是年度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信息失真,分析就无从谈起
曾经有位公司财务总监说:“我公司半年度的财务报表都没有分析的价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指标,比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之类的要求,他会把一些不应确认的收入提前确认,已经发生的费用放到下半年入账。因为半年度财务报告通常不会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以很难及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财务分析质量可想而知。
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看,财务分析是一系列管理手段的组成部分,财务分析的同时,其他的管理手段也要跟上,平时要培养财务人员的能力,以便能够及时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年终考核要严格,各种管理手段相互配合,财务信息质量才有保障。
至于外部投资人,我的建议是:上市公司年报的可靠性最高,因为经外部审计鉴证,有可信度;半年报因为信息完整度和年报不相上下,相对可靠;一季报和三季报相比,三季报的可靠性大于一季报,因为一年即将结束,如果业绩有大幅变动,企业管理层也大概心中有数了,这时三季报可能会有所反映。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财务分析的应用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层需要通过财务分析更清楚明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布置战略,做出决策。这是财务分析最主要的用途。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对外投资时,尤其是企业并购时,需要通过分析了解被收购企业的真正价值和潜在的风险。
在企业外部,财务分析的应用范围更广一些。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企业在为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时都会做一定程度的财务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以便做出投资决策。
总之,财务分析就像一个参谋,主要功能就是为管理层出谋划策,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做好这个参谋才能真正踏入管理工作的门槛,在财务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